UedBet体育

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无障碍浏览进入适老化
第十五章 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2019-09-18 17:19
发布时间:2019-09-18 17:19 来源: 【字体: 打印
一个城市出现和发展是由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的。石家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阶级,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期间,这也是石家庄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石家庄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横跨太行山东坡和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建材资源,东部冲积平原为粮棉生产提供了广阔沃土。京广、石德、石太铁路纵横交汇于此,可谓"燕晋咽喉"、"南北通衢"。平原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使石家庄素有"河北粮仓"之称。加之西部煤炭、建材资源,都为这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而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则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使石家庄成为各类商品和物资集散地。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使石家庄具备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格局和以商贸为重要特色的城市功能,也是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的条件和依据,加上人文因素,20世纪50年代使石家庄由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轻纺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
第一节 "一五"期间城市的高速发展
"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石家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在短短的几年中,它由一个消费型为主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我国轻纺工业基地之一,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一、石家庄市1954年的城市规划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作为国家重点城市之一,河北省省会已确定迁至石家庄,据此,国家批准了石家庄市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年)。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以纺织工业为主,相应发展机械工业,具体任务是在五年之内全市工业生产水平拟提高5.7倍;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6.87亿元;生产资料增加2.7倍;消费资料增加6.86倍,成为中等轻工业城市。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控制发展京广铁路以西,工业区在城市东北部和南部,教育区在东部和东南部,城市道路宽广,呈方格网状和放射型。
石家庄市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1953年5月开始,在完成市区30平方公里2000分之一地形图测绘的同时,搜集了市区工程水文地质、地理、人文、经济资料。1953年11月初步规划完成"一五"期间全市主要工厂厂区布置图及住宅区道路系统。1954年6月,在国家城建总局、华北城建委协助下和苏联专家指导下完成了初步规划草图初稿。1954年9月,在国家城建总局直接帮助下,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图、河湖绿化系统图、上下水道规划图、层次分区图、公共建筑分布图、公共交通示意图及道路中心标高等8种设计图和文字说明,经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审查后,作了一些修改。为使城市发展不受限制,减少铁路对城市分割影响,争取较好卫生交通条件,决定把市中心由铁路西移至铁路东。1955年5月,城市总体规划图、近郊规划图、建筑层次分区图、近期修建设计图及修建范围内详细规划图设计完成。规划规定:人口发展不超过50万人,1957年底可发展到35.5万人,城市总面积为6600.2公顷。规划市区西起西里村,东至廿里铺约长11公里,南起塔谈村南,北至石德铁路北约7公里。市区规划工业区两个,第一工业区为和平路以北,新建有国营棉纺联合工厂、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热电厂和原有动力机械厂、植物油厂、汽修厂等;第二工业区为市区南,西半部为一期修建的机械厂、农具厂和一般有害化工厂、制革厂等,东半部为二期修建的工厂。居住区为京汉铁路以东两个工业区之间。规划还对城市中心、道路和广场系统的绿化、防护带作了初步说明。规划市中心位于范村东南,纺织工业住宅区东侧南北路为纵轴、大兴街向东延伸为横轴(今裕华路东段),交叉点为中心广场,面积4.7公顷,广场附近为全市文化设施。由南往北依次为省府大厦、大礼堂、省委大夏(包括总工会、团省委)、市级机关办公大楼(为今博物馆科技大厦一带)。道路系统以两个环路及东南、西南两个放射路为主形成城市道路骨干架。南马路、解放路设立体交叉与旧市区相联,仓安路、和平路设平面交叉辅助东西交通。桥西为旧市区,以中华大街为道路骨干,与中山路交叉点为区中心,形成旧市区核心。全市共六个区中心,平均每个区中10万居民。建设大街、药厂西街(体育大街)及和平路形成内环路,路内主要为居民区,外环路联系两个工业区。规划中的绿化系统有公园12个,总面积为539.2公顷,人均9平方米;绿带104.1公顷。另外,京汉铁路、车站、水源地、铁路编组站都设立绿化防护林带,滹沱河两岸、运河、获鹿山区都有防护林带。河南岸作果园和休养地及森林公园。规划还对居民楼、生活区、沿街建筑风格、楼层和医院、文化设施作出了具体说明。
规划对包括自来水、下水道、道路、公共汽车等市政建设投资计划总额为2463.5亿元,其中1955年至1957年投资为218.6亿元。在发展方向和投资项目上,计划新建和扩建50万纱绽棉纺厂和一个印染厂,轻工部和燃料部建立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热电厂和其他6个工厂。
二、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
经济地理促成城市的出现,这是城市发的一般规律,石家庄棉粮生产基地决定了石家庄市工业以轻纺、医药工业为主,轻纺工业和医药业的崛起,带动了石家庄的城市发展。全国最大的抗菌素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厂就是在反复比较中确定在石家庄建设的。1953年,国家化工部和轻工业部决定建设我国规模较大的医药基地。此项目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经国家有关领导和专家反复调查、勘察、论证,石家庄以其丰富的玉米资源、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和靠近北京等综合优势中选。1953年,投资4.2亿的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分厂和淀粉厂兴建。到1958年,全面乃至亚洲最大的年产11.5万吨的抗生素企业在石家庄建成投产。以后几年,与之相配套的工厂和医药企业相继建成。石家庄医药工业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现代化的纺织企业在石家庄开始兴建。石家庄国棉一厂(1953年4月30日兴建,1954年4月29日完工)、国棉二厂(1954年4月30日兴建、1955年9月30日完工)、国棉三厂(1955年4月1日兴建,1956年10月1日完工)、国棉四厂(1956年2月18日兴建,1957年9月30日完工)、印染厂(1957年6月3日兴建、1959年4月1日完工)、华新纺织厂(即国棉五厂,1955年兴建,1956年4月一期工程投产)、原大兴棉纺厂(即国棉七厂)和1951年9月开工,1954年又进行扩建的石家庄棉纺厂(即国棉六厂)共同形成了石家庄纺织工业基地。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根据石家庄交通、资源等条件,投资4.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3亿元),除了兴建大型纺织联合企业(国棉一、二、三、四厂和第一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热电厂三项重点工程以外,又陆续兴建了以生产杀虫剂为主的农药厂、以生产农机具的动力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石家庄汽车制造厂前身)和卷烟厂等7个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纺织、机械、化工四大工业门类,为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277个,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1.6亿增加到4.2亿元,增长近3倍,平均年增长23%。5年中,全市商业贸易总值扩大了2倍,由1952年的12.73亿元增长到38.19亿元。交通邮电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长途电话次数增加1.29倍,邮件增加2.05倍,市内电话机增加1.15倍。金融业,五年中,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市支行存款增加5.93倍,达10887亿元,放款增加8.34倍,达4670亿元,汇兑增加4.2倍,达185684亿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加4.17倍,达263亿元。全市税收总额增加3.36倍,达8968亿元,财政收入增加3.02倍,达1132亿元,财政支出增加2.63倍,其中企业投资增加2.65倍,到1957年企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49%,达544亿元。被列入计划的6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发电量、煤、焦炭、烧碱、工业用泵、棉布、印染布、食用植物油、酒、面粉、葡萄粮、链霉素、维他命B12、水泥、钢、钢材等原材料工业都有较大发展。粮食耕地面积7042公顷,亩产303公斤,总产量达3200.8万公斤。
五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3409万元,其中,工业35114万元,城市公用事业959万元。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井陉煤矿、动力厂、织染厂、水泵厂、针织厂、制药厂。新建中等专业学校13所、技工学校10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6568人,小学在校生达36308人。1957年底,全市有医院32所,疗养院8所,医疗保健部107个,卫生防疫站7个,妇幼保健所31个,有电影队25个,图书馆121个,电影院6个,剧场9个,有线广播站1个。社会商品零售额11755万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居民购买力增长和消费品货源增长相适应。1957年,居民人均生活费200元,部分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人均居住面积有较大改善。
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兴工业基地的兴起,带动和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五"期间,由于工业、民用和文教建设的增多,市区面积扩大了18平方公里,相当于原有建设面积的1.46倍。首先,建于市区北部、东部和东北部的现代化工厂,附近都先后建起与之配套的职工生活区。宿舍、商店、医院、俱乐部、幼儿园、子弟学校、澡堂、变电站,成为小社会出现在市区之中。以后,新市区--长安区的出现,扩大了市区面积,工人生活区的建立,市区内各种生活设施、文教卫生事业随之建立和发展起来。如第一工厂文化宫、河北剧场(后来的石家庄剧场)、长安公园、长安路商场及学校、医院、影院都相继建成开放。市内街道也在扩展。长安区一带,三条横贯东西的干道--和平路、长安路、裕华路在这一期间修建,加上建设大街、体育大街、放射路、光华路的修建,新市区交通日渐便利。其次,新市区布局更加合理。北部、东北部以工业区为主,南部和东南部则以党政机关和学校为主,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协调、类别分明、绿化同行的特点。长安区南部先后建有UedBet体育、市人委、地委、专署等党政机关,和相继迁石的河北师范大学(当时称石家庄师范学校)、电信学校、工业管理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及省委党委、省政法干校。这种规划与建设一改原来石家庄旧市区的工业区与商业区交叉,生产区与生活区相混的不合理布局。
三、行政区划变迁
石家庄市解放初划为八个区,1950年8月将郊区四个区合并两个区,1953年12月21日,郊区两个区又合为一个郊区,后改称振头区。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内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1956年4月30日,市内四区合并为三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并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为长安区。
四、人口状况变化及其特点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人口增长的必然因素。"一五"期间,生产发展,市区扩大,市内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由1953年的185962人增至1957年的376792人,增长1.04倍,超过规划6%。具体呈现出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双头并进和非农业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过大等特点。1957年是总增长最多的一年,达91544人,其中市区人口增长5020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以1950年为基数,1957年最多,达37892人,达到26.16‰。其中市区为29031人。自然增长26485人,以1950年为基准增长率达18.28‰,其中市区增长18207人。机械增长人口,无论"一五"期间还是建国40年来,1954年和1957年是增长最多的年份。其中1957年达65059人,为最高峰, 1954年为56549人。这期间,华北制药厂、国棉一、二、三、四厂和热电厂等工业企业的建设投产,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从天津、青岛、唐山等地调入或从本地招工,致使城市人口大增。
另一个特点是平均寿命大大提高。1949年,人口平均寿命为44.80岁,到1958年则提高到65.46岁,平均提高近20岁。特点之三是职业结构变化明显。在职职工人数,1953年全市职工81067人,1957年达182188人,增长50%。人口结构变化反映出"一五"期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
第二节 公用事业的发展
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期间,由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城市公用事业提到重要地位,市内交通、主干街道、自来水、公共汽车等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一、街道的扩建
解放初,石家庄市的街道建设主要是对过去街道进行了整修。市内新街开辟是1953年开始的。这期间,先后开辟了裕华路、长安路、和平路、仓安路、放射路等东西向道路和建设大街、体育大街、建华大街等南北向道路,使整个市区道路形成网状。
从东西向道路看。长安路西接解放路,东至建华大街,1955年命名。和平路西起京广铁路东接沧石公路,1953年修建,1955年命名,是连接石家庄市东北工业区的交通干道。裕华路西接大兴街,东至方北村,中段开辟于1954年,当时规划省政府设在这一带,曾称省府大街,1956年改名为裕华路,当时河北省委党校、省政法干校、石家庄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及石家庄地委、专署位于两侧。仓安路东起京广铁路,西到石铜公路,修建于1953年,为碎石路面,最初取名自这一带的百货仓库、五金仓库。
南北贯通的主要干道。中华大街在1952年开的南马路至仓安路土路面基础上修筑了宽6米碎石路面,1954年翻修北端新开路至中山路宽6米的碎石路面,1956年又修建北马路至新开路宽6米路面,之后进行了沥青路面处理,使桥西区这一干道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建设大街北接常山大街(后改为建设大街)南至放射路。体育大街辟建于1956年,因路东有全市规模最大的长安路体育场而得名,北连运河及北环路,南至石栾路,1958年对原碎石路面进行了沥青处理。建华大街辟建于1958年,北端从和平东路至跃进路间铺为碎石路面。
这些东西南北纵横贯通的南北大道构成了石家庄市交通框架,尽管以后几十年多次加宽和改善路面,但这些道路一直作为石家庄市交通干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一五"期间,还修建了许多小街道,如对广安街、富强大街原有的路面进行了改善,翟营大街、车辆厂前街碎石路面铺成沥青路面,使老街道改换旧貌。
二、公用事业发展
"一五"期间,城市公用事业被提到重要地位,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新中国成立以后,市政府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先后建成北水厂(即第一水厂),扩建了西水厂(即第二水厂),大大改善了市内自来水供水能力。"一五"期间,投资兴建了南水厂(即第三水厂),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对北水厂进行了两次扩建,改过去只白天供水为全天供水,日供水量达41000立方米。解放初期,自来水公司供水主要保证市区居民用水。"一五"期间,在市内东北部建的大型企业多有自备井,用水超出自备供水能力,使市政自来水供应日趋紧张,自来水公司决定将自备井并入公司水网管理,统一调度。在扩大水厂供水量的同时,自来水公司对供水管网铺设加大力度,对水质的检测工作也开始实施。到1957年,市区用水普及率达66.4%,比解放初期提高近55倍。
石家庄城市排水原来靠几个大坑塘,"一五"期间,依规划开挖了9条明渠,全市形成了三个排水系统,最后经总退水渠流入?┖印?
石家庄市公共汽车公司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汽车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两辆匈牙利"依卡路斯"柴油专营汽车,1条由火车站通往城角庄的营运路线。1957年,为改善市内公交运输状况,从市搬运公司和市运输公司调来7辆货车和两辆日本"尼桑"客车,对货车加以改装投入营运,到1958年,全市共有客车21辆,汽车运输线路3条,全长17.25公里。
第三节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
"一五"期间,也是石家庄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时期,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建成两所;中等专业学校由少到多,发展到12所;干部学校发展到16所;新建普通中学8所;影剧院各一所;现代化医院遍布市内各区。
一、高等院校从无到有
解放初期,石家庄没有高等院校,1956年8月,河北师范学院五个系(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体育)与在北京的河北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合并,由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为"石家庄师范学院"。1956年9月,石家庄速成师范专科学校建立,设生物、体育、物理三科,设于维明路南头(今省政府所在地),学制一年(后停办)。1957年,河北医学院由保定迁石。至此,石家庄高等院校达到两所,教职员1150人,教师950人,学生3316人。以后,到"大跃进"年代,高等院校也掀起"大办"热潮。1958年,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改名为铁路学院;公路工程学校改名为交通学院;石家庄农业学校改为农学院;石家庄市成立工业学院和石家庄市化工学院,并在石家庄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师范专科学校。到1958年底,石家庄高等学校曾达到7所,在校生达5719人,教职员工1227人,专职教师674人。到1959年8月,根据省人委通知,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改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农学院改为石家庄农业专科学校;石家庄市工业学院和石家庄市化工学院合并为石家庄工学院,后改为石家庄工业专科学校。在以后的调整时期这些院校大部分压缩调整,有的降格,有的下马,有的迁往外地。
二、中等教育不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家庄市有公私立中学5所,解放后,市政府停办了两所私立中学改由政府接管,又扩建了3所市立中学,使中学达到17所,其中一、二、三、六中、女中、师院附中都增设了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在校生达16553人,其中高中生达2843人,教职工达1070人,专职教师有625人。
石家庄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建国初期仅有二、三所。"一五"时期先后成立8所。1954年7月10日,隶属于河北省林业厅的河北省石家庄农业机械学校成立(1958年升为河北省石家庄农业专科学院)。1954年4月,河北省石家庄工业学校纺织染整专业扩建为河北省石家庄纺织工业学校(位于中华南大街路西),属纺织工业部管理。1956年邮电部所属石家庄电信学校成立(位于范西路和长安路之间,即现市税务局所在地),1956年9月,交通部石家庄公路工程学校正式成立(今广播电视厅所在地),为部属重点院校,1958年9月下放河北省交通厅,增设大专班改为河北省石家庄交通学院。1956年保定工业会计统计学校迁石(位于裕华路轻化工学院所在地)改名为石家庄工业会计统计学校,以后又改名为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隶属二机部,1959年1月下放河北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改名为河北省石家庄工业学校。1951年5月,石家庄专区戏曲学校(前身石家庄戏曲训练队)成立(后迁入槐中路今市文化局院)。1957年8月,华北职工速成中学改建为河北机电学校(后升为河北机电学院)。这年,石家庄地区农业学校成立,位于合作路,次年升格为石家庄农学院,调整后改回农校。1958年"大跃进"中,石家庄市区又新建井陉煤矿子弟学校、河北省石家庄轻工业学校、石家庄农业技术学校、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医学院护校、石家庄专区邮电学校等6所中专,使全市中专学校一度达14所,在校生达9691人,教职工1939人,其中专任教师622,当年招生3130人,毕业生达986人。
三、文体事业较快增长
"一五"期间,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建国后,石家庄较大体育场只有中山路体育场(时称人民体育场)。1957年5月1日,在长安区兴建了全市最大的体育场即长安路体育场。这是一个有17级水泥看台,可容纳2万名观众,并设有综合训练房、室外练习场、举重、浴室的综合性体育场所。1957年在体育场东侧建设跳伞塔,1959年建成,开办跳伞训练班。市内工厂、学校体育场及灯光篮球场也大大增加,极大地活跃了全市职工和群众的体育生活。
这一时期,各类文化场馆也有较快增长。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河北剧场(后改为石家庄剧场)、石家庄影院都先后建立。医疗卫生事业也全面发展,省人民医院、河北医学院第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市中医院在这一时期落成。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标志着石家庄这座城市综合性功能全面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UedBet体育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UedBet体育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