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一、乡野小村石家庄
石家庄再早的历史,无确切记载。据有关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创于明初,原是真定卫的军屯或官庄,既不属于真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而一直隶属于真定卫。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其位置与范围相当于现在市区的新华区北大街以西、北后街以南、大桥街以北、北于家胡同以东。村内街道有寺后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东)、前街(姚家街以西)、后街(今北后街)、西横街、殷家湾等。
二、两路交汇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其中,攫取铁路修建权与经营权,控制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成为主要目标。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芦汉(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翌年,在石家庄设立了车站,因石家庄名气不大,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叫振头站。当时,正定站为二等车站,振头站隶属正定路,有职工、路警十几人。"每有车至,仅数小贩,售卖零物,及村中小店数家,凡赴山西客人至此,再觅车轿起早西去。(《石门指南》)"
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动工兴建,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振头站。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从此,石家庄村东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石家庄成为交通枢纽,随之兴起的转运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企业,开始了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历代中心城市的延续
两路交汇,改变了石家庄的历史进程,超越正定而成为本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看似偶然,却蕴含着必然因素。
石家庄西依太行山麓,东临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位于滹沱河冲击扇上,与正定府城隔河相望(15公里)。与今市郊白佛口仰韶文化遗址、北杜龙山文化遗址和市庄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定居点。先商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走出,进入中原,灭夏建商。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成为河北中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心城市便是环石家庄周围而变迁的。现在近郊的东古城曾先后是东垣、真定国、常山郡、恒州、恒山郡的治所。战国时,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秦为东垣县。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平息陈?g叛乱,攻克东垣,取真正平定之意,将东垣更名为真定。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建真定国,至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始废,治所一直在此。
石邑故城,为石邑县治。汉置石邑,治所在今鹿泉境内。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移治于今郊区振头村东。唐初,恒州曾治此。
由引可见,从东垣古城到常山郡治,从石邑故城到正定府城,该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环石家庄近郊而变迁。石家庄由乡村发展为中心城市,不过是历代城治迁徙的延续。
第二节 近代大工业的兴起
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工业化进程就是石家庄由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历史进程。
一、正太总机厂--石家庄最早的大型工厂
早在正太铁路创办之初,法国巴黎开车公司就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石家庄村东创建了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1907年竣工投产,全名为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1932年和正太路一起收归国有。初期,工厂设锻铁厂、熔铸厂及模厂、装配及金栊厂、锯木及修车厂,占地1.2万平方米,设备100余台。到1925年,工人已有568人。
二、井陉煤矿和石家庄炼焦厂
煤炭的开采、运输,是早期石家庄繁荣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东距石家庄百里的井陉,煤藏丰富,早在宋代即有开采。到明清两代,土汉采煤发展很快,小煤窑有百余个。清末出现了机器化开采的近代化煤矿--井陉矿和正丰矿。
井陉矿 井陉县煤矿局所属的煤矿,由井陉县南正村绅士张风起创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风起集资购地18亩为矿区,以土法开矿,不久因资金短缺停工。随即赴天津招募股本,结识了德国人汉纳根,由汉纳根出银5万两,张风起出地18亩,合作开矿,定名为井陉县煤矿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月,举行了第一次开工典礼,开凿南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出煤。8月双举行北井开工典礼。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设立直隶井陉矿务局,取消张风起矿权,与汉纳根官商合办,名井陉矿务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开办。
正丰矿 前身是华丰公司。井陉县良都村杜英魁联合正定吴雪门、王土珍创办。汉纳根阻挠,官司打到清政府,裁定以绵河为界,华丰公司开采不得越过绵河以北。因地形复杂,地下水大,华丰公司很不景气。民国元年(1912年)4月,王士珍、吴雪门拉拢北洋军阀段祺瑞弟弟段祺勋入股,将华丰公司改为正丰公司,段祺勋为总经理。1918年强行越过绵河,在荆蒲兰、凤山一带开凿新井,正丰矿从此兴盛起来。
在煤矿发展的同时,汉纳根又开始了炼焦试验,聘德籍化学博士高登伯用井陉煤炭炼焦,试验成功后,在石家庄村东南建焦厂(今石家庄长途汽车站至河北饭店一带),于1914年开始安装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程停顿。1923年复建,正式成立石家庄炼焦厂,1925年11月投产,到1930年,日产焦碳100吨,回收炼焦油、氨、苯等副产品8种。
三、大兴纱厂
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楚兴公司创办的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21年秋在石家庄火车站东南方向购地,1922年春破土兴建,10月5日开工生产。到1923年,大兴固定资产1869294两银,自有资本额2107658两根,1930年发展到固定资产2557783两银,自有资本2249876两银。开工时有纺纱机20448锭,到1932年,已有钞绽29376枚,布机492台,织毯机8台,染色机1套,自备电厂,具有自纺自织自染和整理全面配套的生产能力。大兴纱厂的员工,职员以湖北人多,有76人;技术工人多是河南人,有300人左右;而干力气活儿的工人多是石家庄人,1924年有工人1700人,1928年有3300人。大兴纱厂是华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纺织企业,是继京汉、正太铁路创建之后,促进石家庄由乡村向近代城市转变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电力工业
石家庄的电力工业肇兴于20世纪初,最早是1908年井陉煤矿自建电厂,装72千瓦发电机2台,20千瓦发电机1台,150千瓦发电机1台。1916年正丰煤矿装28千瓦、17千瓦发电机各1台;1921年大兴纱厂筹建,同时兴建了电厂,装1000千瓦美制透平发电机1台,1929年更换为1500千瓦机组,到1934年有美造1500千瓦、100千瓦、30千瓦发电机各1台。1923年炼焦厂装发电机240千瓦;1924年正太铁路总机厂也自建发电厂,装机容量229.2千瓦。石家庄的市电筹办于1919年,部分绅商集资开办电灯公司,装有6台32千瓦透平发电机。第二年改为中国内地电灯公司石门分公司,新装75千瓦透平发电机2台,100马力锅炉2台,迁址正东街。1927年,公司经营亏损,石门商会会长张庸池等部分绅商集股购买了公司,更名石门新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增装75千瓦透平发电机1台,1935年再安装300千瓦发电机1台,并建造了贮水池、水塔等,1936年又增设了500千瓦发电机组1台。1934年11月,公司颁布实行了《石家庄电灯公司营业章程》。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1923年前后,自来水公司、同义兴铁工厂、永聚兴铁工厂、育德铁工厂、亚立工厂、立荣元轧花厂等20多家小型企业陆续创办。这时的石家庄,纺织、化工、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大兴纱厂是最大的纺织企业,年产棉纱1万包、棉布5000多包、棉毯4万多条。炼焦厂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企业,日产焦碳120吨。保晋公司铁厂、育德铁工厂是主要钢铁、机械工业,生产切面机、轧花机、织布机、石印机等小型机械。亚立工厂是当时最大的针织企业,生产围巾、背心、毛巾、毛丝线衣等针织品。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节 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东移石家庄
20世纪初叶,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那时的获鹿就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但是,随着正太路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日渐繁荣兴盛的商业、服务业,成为石家庄向近代化城市迈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靠吃"轮子"起家的转运业
正太路建成通车,使交通闭塞的山西乃至大西北,打开了一条通道。不仅方便了西来东去的行人,也改变了进出山西的货物靠牲口驮运的落后运输方式。石家庄成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以晋煤通过石家庄外运为例,阳泉硬煤1911年为10万吨,1916年为20万吨,1921年为40万吨,1923年达到六七十万吨。从正太路收益看,1916年以前年收入200万元,1923年达到了500万元。由山西输出的货物还有铁货、羊毛、棉花、粮食、水果等。而输往山西的货物主要的布匹、煤油、洋广杂货、纸烟。这些货物中除布匹是大兴纱厂的产品外,其余来自北京、天津和南方各地。
由于京汉路、正太路轨距不同,一直不能接轨,货物转运业便应远而生。1916年以前道岔转运商号不过十余家,尚不甚赢利。到1928年就发展到了21家,1933年至1934年又增加了8家。有些大公司也在这里设立了转运字号,便于运输自己的货物。如大丰公司、永成公司、恒聚、福聚、宏德等商业公司。到30年代初,列入《石门指南》的运输户就有29家,陆车发货业14家。
二、趁"路"而兴的商业服务业
随着铁路通车,过往旅客迅速增加,在车站附近,服务行业趁势而兴。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石家庄周围便陆续有旅馆、酒店、绸缎布店等商业服务业门店开办。外国商人也涌进石家庄租房开店,当时有5家洋人经营的门市餐馆。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商业规模不断扩大,门类、网点也不断增加。到1911年的几年间,石家庄村就向东向南延伸数百米,村南已形成以大桥街为主的旅馆服务中心,村东南形成了小的商业区。
金融业 石家庄的银行业是发端最早的行业之一。开办最早的银行是交通银行石家庄支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开办,地址在大桥街,资本总额2000万元。到1933年,共有银行8家,仅4家就有资本6000万。银号和钱庄也发展很快,到1933年共有24家,资本总额约26.75万元。有的银号可以直接对外通汇。
服务业 早在1902年京汉路通车前后,石家庄即有饮食服务业开始经营。1904年至1911年,仅大桥路就有7家旅馆、客栈。1907年,正太饭店建成开业,以后,旅店、饭馆、澡堂相断在这一带开办。到30年代初,仅列入《石门指南》的旅馆客栈和饭店就有80多家,照相馆5家,澡堂9家,理发店14家。开办较早的有春元旅馆、大兴栈、晋义栈、广利栈和饭馆中华永兴楼(1938年分成永信兴和中华饭店两家),规模较大的还有1921年开办的中和轩、裕华饭庄、四海春、国民饭店等。小吃摊从20年代起,在市区就随处可见。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大石桥头两边以及大桥街四条胡同南端五条胡同中间,都有饭棚设摊营业。四条胡同也曾收饭市街。
各业商户 石家庄的商户,根据商会的统计资料,1910年有70家,1919年为200家,1933年统计资料为2249家。按《石门指南》分类统计,共有60多个行业。
大商场 这时,石家庄已出现了大商场。据《石门指南》记载,最早开办的是民生市场,在永庆街石门商场东南角,规模较小,石门市场开办后,便逐渐衰落了。较大的商场有劝业场、石门商场、西花园。劝业场坐落在大桥街东首路南,合资商办,内设各类商店,分东西两街,以洋广杂货为主,又附设剧场,顾客极多,为石家庄最大的商场。石门商场在永庆街中间路南,是李汉卿于1926年租赁空地建的,中为大街,两旁都是商号,约有20多家,以洋广杂货商为多。西花园,又叫南花园,原为一小花场,李汉卿开辟为市场,建有澡堂、小戏院、鼓书场,以及洋广杂货商号等,尤以小饭铺叫卖期间,热闹非常,逢年过节,男女老少拥挤不动,有"石家庄的北京天桥"之称。
第四节 邮政电讯业的兴起和发展
邮政电讯与交通一样,是城市化的先导和重要条件。石家庄的邮政电讯,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当初,为适应商贸的需要,设电报房一处,隶属清政府邮传部管辖,仅有一部有线莫尔斯电报机通保定,有员工2人,每月发报约40次。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电报量日增,1909年又增装至郑州、太原有线莫尔斯电报机两部,电报房晋升为电报子店,隶属上海电政局管辖。1915年架设石家庄至太原线路一条、至北京线路两条、至郑州一条,总计950多公里。1916年,民国政府交通部晋升石家庄电报子店为二等电报局,隶属北京特等电报局管辖。1923年建石家庄电报局,所在街道逐步被称为电报局街。有员工十余人,莫尔斯电报机5部,通达东至沧州、西至太原、南至郑州、北至北京。
公共电话始于1919年,在桥西德胜街设长途电话局,设备有磁石单线座机1台,通达保定,隶属保定管辖。1929年电报局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到1933年,长途电话已通保定、辛集、顺德、邯郸、阳泉、太原等地。1933年,石门商会会长张庸池提议,经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由各大商号合股集资5000银圆开办了市话,初设100门磁石交换机2台,后又增设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电话局设在南湾街6号,有技师1人,线路工2人,接线生10人,市话用户50余家。
第五节 商业区与街市的拓展
早期的石家庄,街区发展很快,由不足0.1平方公里,到1922年就扩展为1平方公里多,1925年为1.8平方公里,1933年扩展为18平方公里。
正太路通车后,行人车辆穿越铁路,时常发生事故。正太铁路员工捐款,于1907的修筑了大石桥,跨越正太、京汉两条铁路。以桥为界,石家庄分为桥东、桥西。1930年在火车站南侧建成横穿铁路的地洞子,这样,南有车行道地洞子,北有人行道大石桥,把石家庄铁路东西沟通,连成了一片,石家庄初步具备了城市的规模。
一、以大桥街为中心的新街区
铁路修筑之前,石家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有寺后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东)、前街(今新华路姚家街以西)、后街(今北后街)、西横街、殷家湾等。随着商业的发展,石家庄街市面积不断扩大。最先繁荣发展的新区,是在石家庄村东和村东南。最初的商业店铺是环绕车站而建的。正太路修筑时,在石家庄村南靠近车站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块专为铁路员工服务的、以旅馆饭店为主的商业区,新的街市随着生产。因修建了大石桥,新街道习惯称之大桥街。正太路通车后,商业店铺增加,商业区面积逐年扩大,新的街市相继产生。据1924年编著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记载,当时石家庄市区"南北狭长,繁荣市街在车站之西北。"指的就是这一带。这时,形成的主要街道有:大桥街、南大街、升平街、同乐街、木厂街。
二、煤炭市场和商业转运区
正太路建成通车后,井陉煤和阳泉煤运进石家庄,在车站东南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煤炭市场。以后又在其南建成了大兴纱厂,在其北开设了电报局,这里也成了繁华地区,形成的街道有煤市街、光明街、大兴街、民生街、电报局街和南北走向的大经街。在大石桥东头,也形成了繁华地区,逐渐有了街道,即现在的正东街西段、阜康路西段、宁远街斜街。在正太路和京汉路两个车站中间,是铁路货物转运区,往西是井陉矿务局和焦化厂。
三、最早的城市发展规划
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展,市区发展规划便提到了日程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家庄发展规划,是出自商家,由驻在石家庄炼焦厂的井陉矿务局编制的《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刊载于1929年1月15日出版的《河北工商月报》第一卷第三期中。计划书共9部分;1、石家庄之沿革;2、石家庄之重要;3、石家庄已成之设置与前途之障碍;4、石家庄之新道岔联合会;5、新道岔之不足现拟之开展计划;6、石家庄之市街计划;7、石家庄之京汉道东西应有隧道;8、石家庄可成水旱码头;9、石家庄开展之将来。另附3幅图:石家庄已成之道岔及街市图;石家庄新道岔联合会拟开之新道岔图;现拟开展之石家庄新道岔及马路图。
据街市图反映,到1928年,石家庄铁路以东已经向东发展到了大经街东侧,与休门村逐步相连,南面达到大兴纱厂一带,北面与姚栗村相连。而铁路以西已发展到了福音堂(今新华集贸市场西侧),南面发展到了保晋南街一带。
计划书针对当时市区不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的状况,提出了总体发展规划。针对铁路沿线道岔林立的局面,促成道岔联合会,共同开发铁路道岔,发展运输。计划书指出,石家庄"旧街市,更系随意建筑。若不指定地方,划定马路,则再过数年,更难改良","各项工商业与转运业,既经发达,则随工业发达之市街,亦必非现实之市街所能容。"计划在正太支道以西开南北向和东西向马路。计划书还提出了修筑铁路隧道,沟通铁路东西交通,还提出开发石家庄水旱码头,开挖运河,入滹沱河,货物走水路到达天津的计划。
这份规划,针对石家庄工商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物资转运、铁路道岔利用和分配、街区规划、公园绿地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发展计划,为石家庄发展提供了蓝图。在后来的发展中,大部分得到了实施。
四、南花园的崛起
石家庄商业兴起的初期,商业区集中在车站附近,地窄人稠,拥挤不堪,秩序混乱。为了车站安全,地方当局将生意人驱赶至木厂街以南一带。当时,这一带是空旷之地,因有3亩花卉园而得名南花园。增记鞋店代销处经理李汉卿以60年租期,租赁了殷家湾殷家100多亩地,开辟为市场,向外出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街市应运而生。1930年建成花园街,1932年又建成了花园东街、花园西街。三条街上店铺林立。花园街上经营的商业品种主要是铁器和木器。花园东街是地地道道的杂货街,尤其是旧服装,几乎占了半条街,人们也称之为"旧衣街"。花园西街是卖布一条街,到"七?七事变"前,做卖布生意的有四、五十家。三条花园街形成不久,民间艺人不期而至,沿街打场卖艺。后来,先后建起"新新"、"新世纪"、"和平"、"海市"等十多座戏院。众多艺人常年活跃在南花园,招引了无数观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意人,使这里成了当时石家庄最繁荣的街市。